日期:2009-03-10 10:54:27 發(fā)布人:Apple 瀏覽量:
1207
打印本文 操作>>
?
三、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例舉
例1.主體參與試卷講評課模式
?
環(huán)節(jié)
|
具?體要?求
|
說?? 明
|
教?? 師
|
學?? 生
|
課前準備
|
①有效分析。包括:試卷上涉及到的知識點整理;學生得分情況分析;解題方法、解題能力和解題過程分析;學生答案分析等;
②備好“變式練習”和部分“二次檢測”題。
|
得失分析
發(fā)放材料
|
試卷上涉及到的基礎(chǔ)知識、解題方法、試卷標準答案及基本得失點評摘要——以文字材料形式發(fā)放給學生。
|
學生自行訂正。
|
?? 此步驟也可在課前進行。
|
自查自糾
問題準備
|
教師要走進學生,關(guān)注當堂生成的問題,其中,個性問題當面解決,共性問題和價值大的問題記錄在案,供下一程序解決。
|
①對照材料自查自糾存在的問題(錯例分析等);
②將問題進行分類:需要同學及老師幫助解決的問題(供提交)、不需要同學及老師幫助解決的問題(自行解決,不提交)。
|
不需要提交的問題有:識記問題、簡單運算問題、一看答案就能明白的問題等等。
|
組內(nèi)合作
互助學習
|
同上。
|
?? ①組內(nèi)每人都要交流發(fā)言,所有問題能在組內(nèi)解決的當場解決問題;
?? ②準備好組內(nèi)共性提交的問題。
|
??? 可將成績較好的學生均勻分配到各小組。
|
問題探究
變式拓展
|
??? 可講解、可質(zhì)疑、可用變式練習來檢測或拓展、也可直接拓展延伸。
|
??? 師生共同解決問題。
|
?? 教師要重視學生互助解決問題。
|
自我消化
二次檢測
|
①學生自我消化時,老師仍需走進學生,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進一步解決問題;
②二次檢測內(nèi)容:預設(shè)和當場生成相結(jié)合。
|
?? 重視自我消化時生成問題的提交與解決。
|
?? 檢測過程中要求學生獨立完成,布置作業(yè)(按要求控制作業(yè)量)。
|
?
說??? 明
常見的試卷講評課往往是由教師根據(jù)自己的理解,分析試卷,指出錯因,有選擇地講評。其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關(guān)注到學生的感受與生成,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所求,試卷講評效率往往不高。實施主體參與模式,充分尊重學生,關(guān)注學生。學生能自己解決的由學生來解決,學生能通過互助解決的不需要教師來解決,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生成的問題能得到師生共同關(guān)注和解決,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,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就得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。
?
例2.主體參與政史地課模式
?
環(huán)節(jié)
|
要??? 求
|
課前檢測(默寫等)
|
?? 測后簡評
|
布置本節(jié)課學習任務
(結(jié)合任務型早晚讀要求,發(fā)放任務記憶內(nèi)容,條件許可的話用多媒體展示)。
|
?? 1.學生:讀的過程中如有問題及時請教老師或同學;
?? 2.老師:督促學生記,及時關(guān)注課堂生成性問題,進行個別輔導,共性問題記錄在案。
|
師生共同探究
|
??1.學生:分組學習,組內(nèi)交流;小組共性的且組內(nèi)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提交課堂解決(師生共同探究);
??2.老師:①教師要大膽地放開課堂,不講究所謂的課堂紀律,只求學生積極參與,形成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;②有目的地質(zhì)疑、辯析、討論,激勵學生大膽質(zhì)疑,激發(fā)學生學習興趣;③創(chuàng)設(shè)問題情境(初三、高三年級一定要有試題情境),啟發(fā)學生學習;④重視課堂上生成的新問題,地組織合作學習活動⑤也要重視教師的講解、知識體系的整理歸納、知識技能的提升、常見問題的說明等(在思想政治課和三科二輪復習課上,此步驟可前置于本環(huán)節(jié)開始階段);
?3.師生:課堂小結(jié)。
?? 總之,一切以學生為中心,讓所有學生積極參與,大膽質(zhì)疑,大膽辯析,大膽回答問題。。
|
課堂檢測、布置作業(yè)
|
檢測本節(jié)課所學內(nèi)容(按要求控制作業(yè)量)。
|
?
說??? 明
本模式與試卷講評課模式基本一致。其不同的是,在課堂教學的主程序中增加了一個任務記憶過程(第二程序),識記學習在先,共同探究在后,這樣,優(yōu)先解決識記問題,高效利用了課堂上的每一分鐘,符合文科教學的特點,有效提高了師生共同探究(第三程序)的效率。
?
?
?
?
四、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歸類指導
前提:不為某一模式所固定,根據(jù)教學內(nèi)容綜合各種模式,以學生課堂發(fā)展為中心,關(guān)注學生的課堂生成與變化。以下提供幾種模式供參考:
?
小組預備活動;挑選扮演者;布置場景;組織觀眾;第一次表演;重新表演;討論和評價;總結(jié)。
?
?
?
|
疑難情境;探索學生對情境的各種反應;系統(tǒng)陳述研究的任務,并將這些任務組織起來。獨立探究和群體研究;分析進步與過程;循環(huán)活動
|
提出事件;認清問題;選擇立場;探究所選擇的立場;明確進一步穩(wěn)固的立場;驗證關(guān)于事例、定義和后果的假設(shè)。
|
依賴—脫離;反依賴—脫離;解決—疏通;迷戀—依賴;迷戀—脫離;交感—效應;
|
情境提出和明確;提出假說;明確假說;探索;搜集證據(jù);概括。
|
1.呈現(xiàn)資料,確認概念屬性2.學生對獲得的概念進行檢驗3.學生對以上的思維過程進行分析
|
1.教師提供問題情境,講解探究步驟2.收集資料(確認階段)3.收集資料(實驗階段)4.提出解釋5.分析探究過程所使用的方法論
|
一、創(chuàng)造新事物(把熟悉的事物看成陌生的)1.描述當前狀況,教師布置學生討論熟悉的觀點2.直接類比法3.擬人類比法4.矛盾壓縮法5.重返直接類比法6.重新檢查任務,請學生進行比較,回到最初的問題或任務上二、認識新事物(把陌生的事物變得熟悉)1.教師提供新信息2.教師或?qū)W生直接類比并對此作出描述3.擬人類比。幫助學生熟悉未知事物4.對類比進行比較5.解釋不同點。學生解釋類比對象的不同之處6.再研究。學生用自己的認知方式對最初的問題重新進行研究。7.產(chǎn)生類比。學生提出自己的直接類比并探索其相同點與不同點。
|
1.提出先行組織者2.提出學習任務或材料3.鞏固學生的認知結(jié)構(gòu)
|
1.識記材料2.建立聯(lián)系3.擴展感覺表象4.練習回憶
|
導向,建立該學習任務的框架;講解;練習(組織練習、指導練習、獨立練習)。
|
導向;對參與者的培訓;參加模擬訓練;學生對模擬訓練的總結(jié)和問詢。
|
確定幫助情境;學生主動積極地陳述和探究面臨的問題;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見解;學生開始作出問題有關(guān)的計劃和決定;學生報告他們采取的行動,進一步發(fā)展。
|
形成會議氣氛;揭示有待討論的問題;作出個人的價值判斷;確定可供選擇的行動步驟;深化會議主題,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,強化學生認識。
|







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?
教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的中介,是理論與實踐溝通、聯(lián)結(jié)的橋梁,是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(jié)的問題的有效措施?!?/span>基礎(chǔ)教育課程改革綱要(試行)》明確指出新課程改革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、樂于探究、勤于動手,培養(yǎng)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、獲取新知識的能力、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?!保黧w參與課堂教學模式執(zhí)行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,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,實現(xiàn)了有效教學。教無定法、貴在得法、教學有法、妙于巧法、教有常法,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以泰州實驗中學為實驗基地,嘗試實踐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,并得到驗證,有力地證明了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所表現(xiàn)的教法就是巧法和常法。
?
?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