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相“刁難”,讓師生自由飛翔
???? ??????????——‘巧學妙練’方法、實例和自評
?泰州實驗中學? 王興盛???????
在爭創(chuàng)文明城市、和諧校園的大環(huán)境下,我們周邊的客觀環(huán)境發(fā)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,可是面對這樣的情景,我總感覺到欣喜之外有那么一點點惆悵,一絲絲迷惘。社會是發(fā)展了,城市是先進了,校園是美化了,我們?nèi)四?,尤其是作為育人單位的學校里面,老師和學生有沒有真正實現(xiàn)同步的自由呢?教學之余,我常常感覺到,我們的教學,我們的師生,在和諧文明的環(huán)境下,并沒有能夠?qū)崿F(xiàn)人的解放,達成自由的“飛翔”。于是,常常思考并寄望于實踐的就是:教與學,如何才能實現(xiàn)雙向的“自由飛翔”呢?連續(xù)三年的高三教學,讓我在痛苦的煎熬中不得不摸索一線“生命中可承受之輕”,讓肉體解放,讓心靈飛翔。事實上,在摸索中我發(fā)現(xiàn),這樣的教學,老師的解放和心靈的飛翔,同樣帶給學生的也是身心的巨大歡暢。下面就談?wù)勎以诮虒W中的一點淺陋之見,輔之以案例和一孔之見,方家不吝指點當不勝感激。
高三的語文教學是一件異常痛苦的事情。兩個班,只講不練就已經(jīng)足夠讓你一天下來說不出話來,再加上練習,批改好了晚上回家真想長睡不起??墒?,作為教師,身心的勞頓不應(yīng)該成為懈怠的借口,而死于教學似乎眼下也不可能,于是乎,唯有以苦為樂,苦中尋樂,夢想苦盡甘來。為此,我在教學中嘗試“刁難”教與學。師生互難,學生之間互難。古人云:知恥而后勇。我在教學中嘗試“知難而后進”的教學思想,讓老師在學生的質(zhì)疑中提高自己,讓學生在老師的“責難”中學會解疑,讓學生之間通過“刁難”共同獲得進步。
在學校轟轟烈烈開展的“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”下,我緊扣學校打造的教學名片,還學生主體地位。尤其在高三的復習教學中,我更是緊抓不懈。復習,是回顧,是總結(jié),不可能再像新授課那樣巨細靡遺地講解,而是抓差補缺,或者查漏補缺。針對此,我讓學生提出質(zhì)疑,對以往的講解質(zhì)疑,對講解過的問題深入思考后質(zhì)疑。在課本復習的時候,我不是先解決復習資料上的習題,而是針對復習的課文讓學生提出問題。如在復習《季氏將伐顓臾》的時候,在解決了字詞的問題后,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:為什么子路和冉有的回答會遭到孔子的批駁(危而不持,顛而不扶,虎兕出于柙,龜玉毀于櫝,是誰之過?),而司馬遷按照孔子的理想去做卻遭受宮刑?這應(yīng)該說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現(xiàn)象,對于高三的學生來說,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不簡單。對于這樣的問題,老師的回答也很不容易的,這些問題有時候觸及政治體制,跟學生解釋不清容易誤導學生,不解釋又無法給學生交代。顯然,這是一個學生“無意拋出的難題”,本來可以解釋也可以不解釋,但是,本著“傳道授業(yè)解惑”的職責,我算是小心而幸運地用《諫太宗十思疏》來解答了該生的疑惑。在封建專制下,再賢明的君王都有權(quán)利的私心,能看清的,能克制的,則下臣可以暢所欲言,反之,則下臣不敢言,言說了,輕者杖刑,重者死罪。季孫氏意在社稷,則憑子路他們一介家臣的身份怎么可能撼動其意志,故子路他們的言辭與其說是搪塞,不如說是一種無奈,孔子怪罪指責是無理的?!爸洳豢啥鵀橹保宰约旱摹氨瘎∪松比ヒ髮W生“重蹈覆轍”本就不是“為師之道”,而司馬遷“冒天下之大不韙”,固然是恪守理想,但是他忘記了是誰的天下??鬃诱驹诶硐氲慕嵌日f著與己性命無關(guān)的話,漢武帝站在帝王的角度干著維護自己權(quán)威的事(哪怕知道錯了也要堅持),所有,子路他們可以被怪罪,司馬遷也可以被宮刑。而魏征,他是站在帝王唐太宗的角度說著維護唐太宗的話,雖然不中聽,唐太宗也能容忍。如果孔子能夠體諒學生,則子路他們不會被怪罪,司馬遷能夠揣摩朝廷的心思,則漢武帝也不會施之于宮刑。這樣一來,站的位置就決定了人物的命運。由這個問題,我的感想首先是在高三的復習中,不能再機械片面或分裂式復習,而要貫穿起來,觸類旁通。事實上,我們的復習很多時候淪為簡單的重復,并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復習。在接受學生質(zhì)疑的過程中,老師自己也收獲了人生的體會,而學生在老師的感悟下,當不至于他日踏上社會產(chǎn)生迷途之感??梢哉f達到了“傳道”的效果。面對高三學生,我認為這恰恰是我們老師更多應(yīng)做到的,而不是僅僅為了復習考試時考一個好成績。
面對學生的“難題”,老師自己必須要有足夠充分的準備,至少教師本人平時的自我修養(yǎng)不能落下。但是,在我所教的學校,能夠提問的學生畢竟是少數(shù),完全指望學生提問是不現(xiàn)實的,因此對學生的“責難”就成了教學中必須進行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通過責難,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,也給老師上課乃至課后業(yè)務(wù)的精進帶來幫助。比如,在復習《張中丞傳后敘》的時候,我問了學生一個簡單的問題:文章開頭提到一個人——雷萬春,但是后文卻沒有提到,怎么理解?學生好多人當初學習的時候只專注于字詞,根本就沒有注意這個小問題,被一問,翻開課本一看,真是的,第一映像都是說寫錯了,但是我跟著問,以韓愈這樣的大家,能寫錯嗎?有人啞語了,有人竊竊私語傳抄錯了。當然,這不是一個根本問題,但是我卻通過這個問題責難了學生一個普遍的現(xiàn)象——作文前后脫節(jié)。有人寫作的時候不嚴謹,前后文不一致,有人寫作不能堅持一個時段寫完,往往寫一點停一下,結(jié)果再續(xù)寫的時候沒有回顧一下前文,導致前后不一致。小者如課文中一樣出現(xiàn)人名或人稱的訛錯,大者會出現(xiàn)前后文思想主旨和情感的不一致。玄乎一點,文氣的銜接往往就在斷續(xù)的地方給人不連續(xù)的感覺。這一說,好多學生都有同感,結(jié)果,一個看似簡單的“責難”,收獲卻匪淺啊。至少,在作文的訓練上,可以減少如此前后文不一致的現(xiàn)象。上文說過,不要機械分裂復習,事實上,復習的時候,對于課文,除了文言文要注意相關(guān)字詞外,更多的文章我以為應(yīng)當從寫作的角度來點撥學生,讓學生不僅掌握方法,而且實實在在掌握一些課本素材。多年高三教學,我發(fā)現(xiàn),學生寫作所用素材,大多很陳舊,能真正把課文變作素材的很少。也就是說,寫作的時候很少有能夠聯(lián)系到課文的,有的甚至想都想不到。這恐怕多少與我們復習時的功利化不無干系。
大力提倡主體參與教學模式,當然要把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出來,僅僅靠課堂的四十五分鐘里師生的互難很難真正實現(xiàn)教學的目的。因此,為了給學生減負,更為了學生的自主,當然也有減輕自身負擔的目的,我在課后留給學生的作業(yè)是讓他們互相“刁難”來共同提升。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目的,也為了讓這個作業(yè)真能完成,我只提要求,不說具體任務(wù)。先簡單,后復雜,難以解決的等到課堂上質(zhì)疑解決。比如先從字詞入手,每天相互之間給對方出幾個字詞,要求是:你懂的估計對方不懂的出來考對方,你容易出錯的出來看對方是否也容易出錯。一來提高對方,二來促進自己。學習上不能自私,唯有讓自己有了對手,有了危機,才能獲得進步。有這樣一個字,學生通過互相“刁難”,竟然發(fā)現(xiàn),長期以來一直都是讀的錯誤讀音?!耙?guī)矩”的“矩”,一直都是讀平聲jū,結(jié)果一查,居然讀jǔ。還有一個詞“曾幾何時”,學生頗難理解,我在課堂上給聯(lián)系《后赤壁賦》講解,當時蘇軾是在“復游于赤壁之下”的情形下說的一句“曾日月之幾何,而江山已不可復識矣”。一聯(lián)系課文,學生對“沒過多久”的字典解釋一下子就恍然了,有個學生還說了更讓我心動的解釋——好比英語里面的“過去將來時”,就是說是“過去”“沒過多久”,不等于“曾經(jīng)”只指向過去。這樣的課后練習,不僅實實在在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的自覺性,也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:隨時要能夠接受學生提出的難解的問題,但是,有挑戰(zhàn)畢竟是一種快樂,教學相長不就是在這樣一種環(huán)境中獲得的嗎?
也許不夠成熟,也許落了俗套,但是,基于上面簡單列舉的在高三復習的過程中的實例,我依然要說,有了這樣的“刁難”,教者快樂,學者快樂。雄鷹練飛是從懸崖峭壁上開始,我們高三的教學是在“刁難”中進行,最終,雄鷹會搏擊長空,我們高三的師生也將會在教壇徜徉,在學海遨游!如此,幸甚至哉!
?
?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???????????2012-9-27上一頁12下一頁